嘿,大家好呀!我是你们的太空 “导游” 王亚平,欢迎走进我的 8K “太空 vlog”——《窗外是蓝星》,一同领略未经滤镜修饰的太空真实景象。
发射瞬间,酒泉发射场烈焰夺目,神舟十三号如离弦之箭,载着我和志刚、光富,冲破大气层,直抵浩瀚宇宙。那场景,炽热而震撼,我的心也随火箭轰鸣,满是对未知太空的期待。
踏入中国空间站,这未来半年的 “太空家园”,科技感扑面而来。各类先进设备有序运转,为营造舒适工作、生活环境,舱内氧氮混合气体与压力和地球一致,贴心的降噪设计,尽力消弭仪器运转的嘈杂,家的温暖,在太空延续。
空间站里,工作是重中之重。拆解货物包裹、检测舱内微生物,操作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实验装置。像无容器材料实验柜,能模拟太空环境,最高将样品加热至 3100℃,成功熔化制备钨合金,这些突破地面条件的实验,让我们离科幻中的高科技材料更近一步 。
太空生活,处处与地球不同。失重下,吃饭成 “技术活”。厨房就餐区设施齐全,食品分装在食品柜和冰箱,加热即食。但脱水食品需用空心针管注水揉搓。磁性餐桌虽能固定餐具,用餐时仍要小心翼翼,防止食物残渣乱飞,餐后还要用吸尘器清理,避免残渣污染设备、危及健康。
睡觉也别具一格。失重让躺下与站立无异,随意飘浮既不舒服又危险。所以,我们钻进固定在舱壁的睡袋,拉上拉链,戴上耳塞,屏蔽仪器噪音。空间站每天 16 次日出日落,没有昼夜节律,需人为控制光照助眠。头部若不通风,呼出的二氧化碳聚集,还会带来风险。
移动靠 “飘移”,像在水中游泳。抓住舱壁扶手或轻推舱壁,缓慢控制身体,避免碰撞。长期微重力环境,易致骨骼肌肉流失,自行车和微型跑道成了健身 “利器”,自行车靠安全带固定,双脚克服弹性带蹬踏;微型跑道利用皮带拉力,让我们能像在地面行走般锻炼。
温情时刻,总能慰藉心灵。女儿送的兔子玩偶,在微重力下憨态可掬地飘浮,每次看到它,女儿的笑脸便浮现眼前。家人照片贴在睡眠区,天地视频通话时,女儿那句 “妈妈,摘颗星星回来”,满是童真与期待。春节时,志刚大哥写的 “逐梦飞天同守岁,龙骧虎步共迎春” 对联,鲅鱼馅、猪肉白菜馅饺子的香气,让遥远太空也有了家的年味。
太空行走,无疑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。离开航天器庇护,直面真空、强辐射、失重与骤冷骤热的太空环境。但有飞天舱外航天服保驾护航。出舱前,繁琐的准备工作一项不落,相互配合检查舱外服与对接系统,进行尺寸调整、气密性及全性能测试。过闸开门后,吸氧排氮防止减压病,随后缓慢飞出舱外。太空行走受物理规律严苛支配,仅两条安全绳维系生命,力度、角度稍有偏差,便可能坠入黑暗宇宙。那次出舱,我和志刚大哥持续约 6.5 小时,在天地大力协同、舱内外密切配合下,顺利完成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等任务,“我已出舱、感觉良好” 的背后,是无数人付出与科技支撑。
透过舷窗看地球,是太空生活特别的乐趣。举起 8K 摄影机,青藏高原雪冠洁白圣洁,阳光照耀下闪耀光芒;辽东半岛海岸线蜿蜒曲折,勾勒大地轮廓;塔克拉玛干沙漠褶皱,诉说岁月沧桑;京津冀城市群灯火璀璨,彰显人类文明活力。地球如蓝色宝石,在宇宙静静旋转,未经滤镜修饰,每处景象都真实而震撼,让我们深深意识到,这颗蓝星,是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随着时间推移,我们圆满完成在轨驻留 6 个月任务,踏上归程。飞船重返大气层,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,心中满是对太空生活的不舍与对地球的眷恋。最终,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,结束这场难忘太空之旅。
希望通过这个未加滤镜的 8K “太空 vlog”,让大家感受太空的真实魅力,了解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与工作,激发对宇宙探索的热情。相信未来,中国人必将迈向更遥远的深空,探索更多宇宙奥秘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