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是逗趣轻巧的《崂山道士》。
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,终日不务正业又痴迷于修仙的王承,自以为习得了法术,最后穿墙失败闹了笑话。
该片虽是3D制作,却采用了很罕见的毛毡画风,感官上更贴近于传统定格动画,这种蓬松软绵的质感,与故事本身喻含讽刺却不冷峻犀利的调性十分契合。
主角王承喜欢胡思乱想,又懒散随意、缺乏常心,但他本性不坏,即便败在虚荣心上,结局也只是当众出丑,寓教于乐,温和愉快。
然后是更富有童心的《莲花公主》。
初看这个故事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“太萌了些”,可随着剧情推进,我却完全认可了这份萌系感。
该片以梦为线,串起了窦旭与蜜蜂王国的羁绊,他与莲花公主飞翔游玩、一眼一世界的段落,充满了童趣的想象力,而后窦旭出手帮忙击退强敌的行为,又有着少年郎心向侠义的单纯天真。
以上两个故事大体上属于一类,内核简单、改编较小、画风可爱,有不少观众中意……但似乎更多人不喜欢它们偏子供向的“简陋”。
这我就要说了,简单和传统并不是什么缺点,能把应有的神韵拍出来是起码的基础,向下的兼容性有时候比向上的高级感更重要,所以,在许多大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,我也非常推荐小朋友去看《崂山道士》和《莲花公主》。
接下去是《聂小倩》。
该片乍看上去是改编力度最大的,不光把整个故事背景搬到了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,还让宁采臣和聂小倩超越了人鬼殊途,实现了乱世下携手生活的终成眷属。
可是细看之下,却会发现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,背景与结局变化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新意,基本人设与剧情脉络与原作如出一辙不说,人物情感以及对应驱动的言行,甚至还有些单薄、畏缩。
仅从改编性来说,把《聂小倩》放到前两部那一桌去都可以,但它又确实是部成人向的作品,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和犹豫,其实也是整部《兰若寺》在方向选择上徘徊不定的一个缩影。
终于要讲我最喜欢、完成度最高、也是观众们普遍认为最好的《画皮》了。
以往我们提起这个故事时,要么是以被迷惑的男人的为中心,要么是以能换皮的女鬼为核心看点,相信大家都能理解,可该片在亮相之前,就先立足在了“夫妻情”上。
于是,观众们先看到了王大郎与陈氏貌合神离的寡淡一日:陈氏早起,对着旧铜镜梳妆,做了一桌精致清淡的早食,与王大郎有搭没搭对话了几句,大郎外出晚归。
女鬼固然是整个故事的戏眼,但你会发现,造成她害人的成因,与陈氏身上的困顿是一致的,即封建婚姻制度下无法自主选择、只能委身他人的困境。
按照当代人的审美,自然是更有噱头也更有条件反抗的女鬼做主角,但《画皮》妙就妙在,后期把主视角放在了陈氏身上。
尤其是王大郎死后,无论是小叔一路做主,还是道长动手降妖,陈氏的反应一直都不“剧烈”……直到她要面对“要不要救活丈夫”的抉择时。
乞丐高人的话看似疯癫,却句句叩在了陈氏的心门上:为什么?图什么?
若说是情爱,那多年来的相处和近几日的经历之下,恐怕是无情可言了……那便类似女鬼,是不想失去一个“片瓦遮身、三餐温饱”的家?亦或是,她根本就无法离开这个禁锢自己的牢笼。
故事结束时,那一句在黑屏上跃出的“恶心”,道尽了对一切的态度,这是远比打倒渣男之流话术高明太多的批判和结语。
再简单聊聊含糖量很高的《鲁公女》吧。
该片是画面场景上最“秀肌肉”的一部,也是故事过程最饱和曲折、结构性最完整一部。
张于旦对救下自己的鲁瑛一见钟情,鲁瑛对背自己奔走的张于旦日久生情,是当下大家不愿直视却屡试不爽的非你莫属的爱情故事,权责对等,有两人之间的吸引,也有外部的捏合影响,细节还很有感染力。
美中不足的是,《鲁公女》后期基于原作设定的转折太猛烈了些,缺乏足够的铺垫和优化,突出命运轮回的调性和前半部分的轻快纯爱有点衔接不上,如果拍成长片或许会更好。
讲到这里,最后再提几句《兰若寺》用来串场的主线《井下故事》。
影片用蒲松龄借宿兰若寺,被灵蟾上人和玄龟子两只精怪抓去做评委,确实是个很讨巧乃至于有点作弊的方法——因为他既是原作者,又是报幕人,还兼职吐槽发弹幕,一边当选手一边当裁判,把许多观众想说的话给说了出来,顺便再做点故事小结,别提多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