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央视的打拐剧《利剑玫瑰》首播收视破 2,可豆瓣评分却不太乐观,出现了 “高收视低口碑” 的情况。观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主演迪丽热巴的演技上,她演的打拐女警邓妍被吐槽 “妆容精致得像走红毯”“台词含糊不清”“表情没什么层次”,和角色设定严重不符。
在剧中一场绑架戏份里,迪丽热巴头发整齐,连汗珠都显得很刻意,被指责 “偶像包袱太重”,这让剧情的真实感大打折扣。还有审讯戏,她眼神空洞,完全没有刑警该有的锐利和压迫感,台词音量也比其他演员低,只能靠后期配音来补救。动作戏基本都是近景,避免高强度打斗,这和角色 “卧底侦查” 的设定相差甚远。观众觉得她的表演还停留在偶像剧模式,没有职业警察该有的干练气质。
尤勇智饰演的副主任尹建生,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台词节奏,把资深刑警的沉稳形象塑造得很到位。但和迪丽热巴对手戏时,她的回应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,让戏剧张力一下子就没了。反派演员阿如那把反派角色的 “温柔狠厉” 诠释得很棒,可迪丽热巴在对抗戏中的表现被评价为 “情绪单薄”,削弱了正邪对峙时的冲击力。
这部剧改编自 37 起真实的拐卖案件,还和 “宝贝回家” 公益项目合作,播出后打拐专线的举报量增长了 40%。不过,迪丽热巴的表演争议让公众的注意力从拐卖议题上转移了,社交媒体上,关于 “演技尴尬” 的讨论占了一半左右,盖过了案件本身的社会意义。
近三年,迪丽热巴接拍了《枭起青壤》《慕胥辞》等不同题材的作品,试图实现转型。但《利剑玫瑰》却暴露了她在表演训练方面的不足,这也反映出部分流量演员 “作品多但质量不高” 的现状。业内数据显示,她的片酬占剧组总成本的 23%,比老戏骨们的片酬总和还高,这也引发了对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争议。
《利剑玫瑰》的这种口碑和收视的反差,折射出影视行业的深层矛盾:严肃题材需要演员放下明星光环,好好塑造角色,但流量经济却还是把商业价值放在首位。迪丽热巴的表演问题不是个例,而是行业 “重热度轻专业” 生态的一个缩影。当收视率靠题材红利支撑,口碑却因为演技短板而崩塌时,制作方真的得重新考虑流量和艺术之间该怎么平衡了。